这两次近乎相同的命运,无情地撕开了印度足球华丽外衣下的伤疤,将残酷的现实暴露在世人面前。而这,并非偶然。
本届亚洲杯预选赛的“6选1”赛制,无疑加剧了印度队的困境。C组中,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同积8分,印度队却仅有2分在握,提前丧失了晋级希望。这种残酷的赛制,将每一场比赛都变成了生死之战,而印度队显然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。
印度足球的问题,实则根深蒂固,与历史、社会结构和联赛体系的混乱息息相关。
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遥远的过去。1950年,印度队原本已获得世界杯的参赛资格,但印度足协却以“世界杯不如奥运会重要”为由,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——退出世界杯。这一短视的决定,直接导致国际足联禁止印度参加1954年世界杯的预选赛,印度足协索性宣布无限期退出世界杯预选赛。自此,印度足球与世界最高水平的赛事渐行渐远。
在随后的32年漫长岁月中,印度足球几乎与亚洲高水平赛事绝缘,只能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圈子里徘徊。当1986年印度队重返世预赛时,亚洲足球的格局早已天翻地覆,印度队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。
当然,历史也曾眷顾过这片土地。1951年,在本土举办的首届亚运会上,印度男足力克群雄,决赛中1:0战胜伊朗,勇夺金牌。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上,印度队更是创造了历史,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,球员内维尔·德索萨也成为了首位在奥运会上演帽子戏法的亚洲人。1962年雅加达亚运会,印度队再续辉煌,再次捧起金牌,铸就了属于他们的“黄金时代”。然而,这些昔日的辉煌,最终随着长期与国际足坛的脱节而逐渐褪色。
再来看看印度足球的联赛体系。直到1997年,印度才姗姗来迟地迎来了第一届全国足球联赛,比日本足足晚了32年。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2013年,印度超级联赛(ISL)横空出世,它采用了与传统联赛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,不遗余力地吸引永贝里、皮雷等已经步入职业生涯末期的球星加盟,并采用了美职篮式的季后赛制度,取消了升降级制度。此后,印度足坛出现了“双联赛”并行的怪异局面:I联赛的冠军可以参加亚足联杯,而ISL的冠军则能获得亚冠联赛的参赛资格,这意味着国内最强的俱乐部无法在同一平台上展开直接对话。这种混乱的局面,直到2020年才终于得以解决,ISL被正式确立为顶级联赛。
印度独特的社会结构,也对足球的发展构成了天然的阻碍。印度拥有多达136个可识别的民族和1396种母语,因此被戏称为“像20个国家揉杂在一起的国家”。而延续至今的种姓制度,则进一步限制了足球的普及,占人口近1/14的“贱民”阶层在职业选择上受到诸多不公正的限制。更为重要的是,上层种姓更青睐板球运动,而足球则被他们视为“不入流”的运动。2024年,印度板球巨星维拉·科利的收入高达1.01亿欧元,位居全球运动员收入榜的第九位,而足球运动员的收入与之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板球在印度的绝对统治地位,无疑挤压了足球的生存空间。在印度,板球赛事是全民狂欢的盛宴,板球运动员是备受追捧的超级巨星。相比之下,足球的热度显得异常冷清。40岁的印度足球传奇切特里,在去年宣布退役后,今年又不得不选择复出,帮助国家队征战,这无疑凸显了印度足球人才断层的尴尬现状。
当然,印度足球并非没有投入。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星空传媒和印度首富安巴尼的信实工业集团,累计向ISL联赛投入了近3.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。该联赛还与英超联赛达成了合作协议,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模式,并与马德里竞技等欧洲俱乐部建立了合作关系。然而,这些投资似乎更加注重商业回报和短期效应,而忽视了草根足球和青年培训的可持续发展。
面对重重困境,印度足球的未来究竟在何方?是继续在泥潭中挣扎,还是能够浴火重生,重现昔日的辉煌?这或许是每一个关心印度足球的人,心中最大的疑问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